2009-12-10

永和大陳義胞地區風采再生








永和市永成里、新生里、大同里、忠義里,早期為大陳義胞來台輾轉定居之五和新村,又稱為「大陳義胞地區」。左側臨新店溪河堤與中正橋,由保安路、保生路、環河路所圍之住宅區街廓範圍內。面積約9.6 公頃。

社區規劃師:

劉柏宏 北縣大陳文化發展關懷協會 輔仁大學景觀學系

社區歷史及特色:
為新店溪沖刷而成之河川地,民國51 年施工築堤,堤防完成後,原河川地圍入堤內,變為新生建築用地。為早期大陳義胞遷居來台經四處遷移後定居之處,名「五和新村」。44 年大陳島撤退安置於此,當初有256 戶,793 人,目前成長為1543 戶,4097 人。
五和新村一帶的大陳人,因特殊歷史背景和文化,有著與眾不同的的特殊建築「蔣公感恩堂」。緊密的住宅之間形成一線天。大陳人、北上謀生的南部人、及退休的老兵,還有近年成長快速的外籍配偶,不同的族群、相異的風俗民情,形成社區獨特的人文特質。
來自大陳島上的大陳人們,因思念家鄉,便在菜餚中紀錄了家鄉的美好,各式米製品和糕點是其特色,如:年糕、清糕、嗆蟹、麥油煎、炊鰻湯、剖鰻羹、大陳炒米粉、薑茶麵、湯糕、炒年糕、糖心糕…等。



規劃主題構想:
一、形成地區發展共識與願景
除了學者建議,透過訪談、工作坊、會議座談、意願調查等方式,讓民眾共同勾勒未來願景。

二、社區居民共同選擇課題並擬定發展策略
讓民眾參與地區發展計劃的研擬過程,提出本地面臨的重要課題。

三、擬定「社區生活圈環境發展執行計畫」
社區居民與專業團隊共同擬定規劃設計方案、實施年期經費與推動權責劃分等具體執行計畫。

四、更進一步社區認同、提昇社區公眾參與
透過與與社區居民共同找出問題並擬定策略,促進社區認同並提昇公共參與度

五、深度發掘、蒐集大陳文化
玄武岩的故鄉景觀、砲台、帆船意象、海洋漁業文化、傳統大陳手工藝、寧波年糕、鰻魚乾等
特色,融入未來的空間營造與文化傳承。

設計內容:

根據民眾提議,經本團隊的調查評估,以新生路25 巷3弄、4弄、新生路53 巷及新生路25 巷3弄旁防火巷,為短期改造計畫後續推動建議優先改善之地區,藉此成為改造示範點,帶動居民改善社區環境之動力。巷弄空間蘊藏著人情味十足的鄰里關係,也較符合人行尺度,因此,近期以維繫鄰里的巷弄空間為優先目標。期望創造以人為主,安全、舒適的巷弄空間。

(一)舒適、安全的人行空間
新生路25 巷3弄、4弄,以人為主的人行步道,回復大陳人情味十足的巷弄空間。

(二)快樂童年遊戲巷
新生路53 巷,此巷有一曩底空間,將此巷規劃為遊戲巷,並綠美化休憩空間,美化社區環境。

(三)溫馨通學步道:
新生路25 巷3弄旁防火巷,規劃為通學步道,也讓附近居民有一個安全、明亮的回家步道。


各項改造計畫的課題與策略: 當年由政府配給的土地面積不大,如今形成一個人口稠密的地區,產生許多有待改善的課題。

一、短期環境改造計畫
清除雜亂堆置物,美化居家環境
掃除人行空間障礙,保障行人安全
家戶實施綠美化,整頓生活環境

二、中期環境改造計畫
圍牆創意綠美化,形塑社區景觀
活化公共使用空間,打造社區結點
(蔣公感恩堂、公有新生市場)
設置小巧文化掛飾,創造趣味特色
活化閒置房舍空地,打造社區據點
建物立面拉皮美化,整建社區風貌

三、長期環境改造計畫
打造河岸景觀廊道,落實都市設計



執行過程:
共計舉辦四場民眾參與討論會,介紹社區規劃師駐地計畫、本地課題、社區消防與防災、短中長期發展構想、具體環境改善方案…等等蒐集民眾意見。



成果集圖檔下載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