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蜻蜓因為體型大很多,卒子的我就真不敢下手,其實那時候的認知是豆娘是小時候的蜻蜓
白粉細蟌(雌、未熟)

金黃蜻蜓未熟 (雄)

如果沒記錯,上下這兩張看起來相似度很高的是兩種不同的蜻蜓,分辨的依據是翅痔顏色的差異。
樂仙蜻蜓

右-白粉細蟌(雄、未熟)
白粉細蟌與白痣珈蟌分別為台灣最小與最大的兩種豆娘,白粉約兩公分,白痔可以長到5-8公分,體型比某些蜻蜓還要大。
牠們對於熱度很敏感,適合觀察的時間在清晨及傍晚,停棲在枝幹上時若身體開始往上舉就表示開始減少體表被曬的面積,若溫度太高有可能會熱衰竭。
資料說光葉水菊是斑蝶的嗎啡,對斑蝶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但有著強盛的繁殖力且是外來種,相較起來還是該栽種也容易吸引斑蝶的本土原生種台灣澤蘭才是。

看了不少蜻蜓,再來看看蜻蜓羽化後留下的水蠆蛻,這邊的環境動靜水域皆有,所以蜻蜓的種類值得細細探索。
下面這張水蠆蛻,前面那面長長的部位就是水蠆期吃飯的傢伙,還是摺疊式的口器喔~

看到這不得不讓人聯想這或許就是科幻電影裡外星生物的原型。
在水池裡可以看到的另一種生物就是青蛙囉

不要緊張,這是一位~呃~青少年朋友特地為我們做的示範,抓到牠後小心的將牠翻過身來,就會保持這個姿勢,據他說會這樣做的蛙類還有幾種,又長知識了
長腳赤蛙
在回到住家附近的小公園看到三個小朋友正拿著一根枯枝大喊著看到鍬形蟲,接著就往一塊快剝落的樹皮用力剝開,這隻鍬形蟲也隨即掉到地上,其中一位孩子嚷著要帶回去給家人看,在我的提醒下施力的輕重明顯特別注意,當然也囑咐這幾個孩子看完一定要把牠帶回原來的地方,畢竟生命是來自大地的恩賜。

第一個觀察點-頭湖溼地雖然孕育了不少生態,但是周遭全是釣客遺留下來的各種垃圾,慘不忍睹的環境。

第二個觀察點-寶斗溪相較下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生態,還有地主開闢了小小的生態池,充沛的溪水流經,這樣的環境不美嗎?

今早收到一封mail,說著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是燦爛的生命與鮮豔的色彩,而我們回餽的卻一直是灰暗、骯髒、惡臭、血腥,甚至萬年都無法分解的禍害。
別再讓愛地梂流於口號、環保更須時刻身體力行,現在不開始更待何時!
樂仙蜻蜓 Trithemis festiva (Rambur, 1842 )
(蜻蜓科)體長35-41mm,雄蟲複眼黑褐色,腹部藍灰或藍紫色具白粉,腹部黑色,腹側4-7節間具黃色斑,但有些個體較少或消失,翅膀透明,後翅基部具少許的黃褐色斑,翅痣黑褐色。雌蟲胸部黃褐色,合胸側視具3條黑色的斜斑,腹部黃色,背上具黑色的中線,側視有2條一粗一細縱走的黑線。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見於池塘、溪流、沼澤等靜水或流水環境活動,雌蟲以點水方式產卵,為常見的種類。
白粉細蟌 Agriocnemis femina oryzae Lieftinck, 1962
(珈蟌科) 體長53-82mm,雄蟲胸、腹部綠色具藍色金屬光澤,翅膀深藍色不具翅痣,未熟雄蟲翅膀褐色,雄蟲腹端有尾鋏,雌蟲體色綠色或灰褐色,翅膀褐色,翅痣白色,本種以雌蟲命名。本屬一種,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的淺溪或靜水湖泊,喜歡停棲葉端或在近水面上飛行,雄蟲色澤鮮艷,體態優美,常出現在溪流旁邊的樹林,喜歡陽光。
白痣珈蟌 Matrona cyanoptera Hamalainen & Yeh, 2000 [特有]
(細蟌科)體長21-25mm,雄蟲上唇黑色,胸部及各腳腿節佈滿白粉,腹背黑色,腹面綠色,腹末端具不明顯的橙紅色分布,未熟雄蟲近似雌蟲但腹末端橙色 , 雌蟲不具白粉,合胸側視綠色,未熟雌蟲體色橙紅色。本屬2種,與另一種橙尾細蟌為台灣最小的細蟌,本種未熟的雄蟲外觀近似橙尾細蟌成熟的雄蟲,可從攫握器辨識,橙尾細蟌上下攫握器較短平齊,本種雄蟲則下攫握器長於上攫握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