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範圍:林口新市鎮文化一路與仁愛路二段交叉口(如下圖),目前是國有未開發土地
社區規劃師:台北縣愛鄉學會、林口社區大學、大屯社區工作室
當漢移民從兩三百年前墾拓台地開始,即已開始改變此地的生態環境;期間雖或植相思樹、茶樹、廿藷等旱作,但其規模及與自然的疏離未有現代都市開發之廣大與深遠。林口特定區計畫中,中央台地平坦地區全數劃設為都市開發區,綠地極為少數,四周坡地無法開發部分才保留為保留區。形成一人工與自然兩極化的都市景象,此種的都市概念普遍存在台灣各城市的都市計畫中。這樣的都市計畫是理所當然的嗎?全然以人類為主、完全無視野生動植物生存的都市概念,對於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會產生何種影響呢?這正是本次計畫的發起點。
此一未開發土地閒置近二十年,期間歷經多次除草,但仍然陸續有野生植物逐漸蔓生。土地的兩側雖然臨接道路及學校,但東南方還連接整個林口特定區的保護區(就是台地的坡面),因此在植物種類及動物昆蟲都比一般的都市荒地的生態物種還要豐富,甚至可以在此處及鄰近幾處未開發地上發現竹雞的踨跡。如下圖,1及2都曾發現竹雞的踨跡,可能是從東南方的保護區漫步而來。想像一下,清晨無人時分,竹雞群穿越馬路的情景!
林口新市鎮的都市生態課題
1.不斷地除草並不能真正維護閒置土地,反而為外來種植物的繁衍清除競爭對手
2.從旱作農業的街庄散村擴張到新市鎮的過程,使得兒童時期野地遊樂的經驗消失無蹤
3.即使鼓吹節能減碳,缺乏生態多樣性關照的城市與社區,其生態依然愈加單調貧乏
提案構想
在此地未開發之前,以少數的經費,極自然的處理,成為一個屬於孩童們的野地及觀察雜木
林生態的都市次生林生態園區,暫時稱之為「林口野精靈都市之森」。
用途
1.做為孩童們平日即可獨自或結伴探索的野地
2.做為一個觀察低海拔雜木林物種生態及次生林演替現象的自然教育中
園區規劃設計原則
1.不是公園、遊憩場所,所以沒有任何遊憩設施,保持它的「無用」特性。
2.詳細與反覆的觀察既有的生態體系,記錄其分佈與相互關係。依此留設觀察路徑與動物昆蟲的棲息地。
3. 定期清除為害嚴重的外來入侵植物;觀察路徑也定期除草,其餘部分依其特色留作各類觀察區。保留的植物及保留區以顯著的物件標示出來,避免遭到清除。
4.設置樹種的解說牌、生態特色的解說牌,以及生態遊戲的簡易裝置。
5.既有的雀榕大樹下,簡易而自然的設置短暫歇腳的原木條。
社區參與計畫
1.計畫說明摺頁,招募「野精靈之友」志工
2.「雜木林系列講座」
3.「雜木林生態觀察」
4.「雜木林生態體驗活動」
5.「成果展示暨討論會」
預期工作成果及後續效益
1.得以採取點工叫料方式執行之設計圖說,並進行第一階段之實作工程(二十萬元)。
2.園區觀察解說相關出版品。
3.園區未來維護管理方式。
4.園區環境的規劃及過程中組織的志工,持續運作邁向自然教育中心的目標,後續可持續舉辦公寓大廈、國中小學教師及學童的生態解說與體驗活動,以期改變林口都市綠美化的美學觀,朝向人與自然共處、具有生態多樣性觀點的生態城市前進。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