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7

生態與產業共生之新面向-磺窟生態產業空間新環境



基地範圍:
台北縣新店市新潭路二段直潭段磺窟小段第0417-0001 號


社區規劃師:
台北縣鄉土藝文推展協會、中華科技大學建築工程系林士堅

本基地為私人土地無償提供給社區使用,地形為一平坦之河川台階地形,原為農業田地使用,現已休耕。因長期休耕及位處磺窟溪畔,成為自然資源豐富並為各類蛙類與蝶類之棲地。同時基地鄰近有百年水道之遺址、先人運煤之台車軌道遺跡、大青藍染之作業場所等為磺窟地區早期發展之重要據點,且位於獅仔頭山路途中點,鄰近有聚落-磺窟城遺跡如槍樓、隘門等,具有豐富文化藝術遺跡與風貌。希望藉由此機會逐步將此區域活化、發展成為社區文史、產業之教學場所與實質環境體驗空間。


基地課題
1.出入口意象不明


2.需重建安全性高之便橋


3.缺乏簡易休憩設施設置


4.受限於土地使用分區與地理位置區位影響,形成三不管地帶,影響活動規劃



本年度計畫執行著重於親水區之實作及園區環境改善,如河岸護坡疊砌、染料植物區、解說、休憩空間設置及環保廁所之設置等。

1.河岸護坡疊砌:
施作範圍為園區入口、便橋兩側之河岸空間,以自然塊石疊砌攔阻適當水量及土壤,提供水生植物生長基盤,且塑造寬窄不一的自然生態水道,重塑溪流河岸景觀。

2.親水區實作:
配合基地現有地形,規劃原有內河道成為染織布料之漂洗及親水空間,施作範圍為如下圖所示,清理原有淤積河道並從新引入河水,以緩坡及溪石塑造安全之親水空間,復育溪流生態環境,兼顧安全戲水之功能,塑造親溪生態環境。觀察水量變化,設置自然動力如水車設施,成為環境教育一環。
 
3.染料植物苗圃區:
施作範圍為藍染池區週邊空地種植大菁、藎草(古代皇帝龍袍特定黃色染色植物)等染色植物,並水源處拉設管線供苗圃區之澆灌。
 
4.生態廁所:
考量基地位於水資源保護範圍內,設置環保生態廁所,利用木屑及自然落葉將排泄物覆蓋,提供生物菌種一合適與安定之環境,將排泄物分解消化為二氧化碳與水蒸氣排出,剩餘廢料可作有機肥使用,維護原基地之環境品質。

5.入口意象營造:
透過社區民眾參與與老師指導,進行創意設計與製作進行社區空間營造,主要包含營造
磺窟舊城氛圍、文史藝術園區入口意象及道路邊坡圖像藝文化等環境營造。


民眾參與方式


1.社區討論工作會議
2.社區活動教學課程
3.學生環境體驗工作坊
4.傳統產業進入社區宣導活動
5.創新學習工作坊
6.生態環境學習營



預期成果


1.建構環境生態與社區產業之共生新面向
2.透過社區特色產業活動與課程活動規劃鼓勵社區民眾參與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