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7

第二階段工作坊課程說明

第二階段的工作坊主要分為六大課題:

瑠公圳社區生活環境營造地區
發展計畫擬定—板橋浮洲地區
猴硐‧里山‧營造與鄰近自然和諧的生活環境
打造低碳社區推廣教育園區
中和四號公園的參與式改造計畫
公寓大廈主體與外部的綠環境改造計畫。

並以此分組進行參與式工作坊的操作,以下為課程說明:

一、瑠公圳社區生活環境營造

都市水圳價值重現、都會發展的新生活型態空間營造、社區道路與生活空間、工業發展的都市記憶

隨著捷運興建,外圍的高樓大廈開始發展,地區正慢慢形成一種新的都市生活型態,擁擠、缺乏綠意與公共空間、過度開發……這是大台北地區裡很常見的社區風貌,一個好的都市生活環境如何營造,已經是都會區處處浮現的課題。

瑠公圳隱身在新店密集發展的都會區裡,從一條豐沛的清澈水圳變成現在的臭水溝。透過文史工作者的觀察,許多水圳文化有的消失、有的還看的到痕跡。台北縣政府正積極打造瑠公圳變成都會藍帶,如何能藉由水圳價值重現,將社區環境一併帶動提升?而地區更多元、細緻的課題該如何發掘,提出方案、創造願景?
 
講師:黃瑞茂
 
 
二、地區發展計畫擬定—板橋浮洲地區
 
回應都市計畫擬定、在地生態與人文資源
 
浮洲地區是板橋市內唯一尚未實施都市計畫的地區,這裡本是一個環水聚落,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過去因為禁建等外在因素,不但在硬體建設未能跟上都市發展的腳步,在永續環境經營的議題上,也尚未受到當地居民及政府的重視。但也因為這樣,在繁榮都會區中的浮洲仍保有許多歷史的痕跡、生態發展的潛力。

最近台北縣政府在浮洲頻有動作,如都市計畫檢討、都市更新計畫、湳仔溪污水整治等,但一些深具意義的空間例如眷村、湳仔溪水岸,卻也在縣府的施政下消失。如何從社區規劃師的角度帶領社區提出在地版本的地區發展計畫,與公部門對談?這是浮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講師:彭揚凱、黃中宇
工作站:板橋優浮文化園區建築的光工作室
 
 
三、猴硐‧里山‧營造與鄰近自然和諧的生活環境
 
鄉村景觀、鄰近自然的生活環境營造、鄰近人為環境的生態保護
 
猴硐是一個位於基隆河中游的山間村落,聚落周邊皆是原始山林與河流,過去以煤礦為生現在也隨著煤礦停產而人口外移。

鄉村因為人的生活生產所需而被創造,是一種與其他生物共享自然的結果。當人為需求增加、生活模式改變,鄉村更多了「觀光發展」的課題。當觀光導向的美學進入鄰近自然的鄉村時,對周邊的自然環境產生什麼影響?鄉村又需要什麼樣的景觀?

這次以瑞芳鎮猴硐光復里作為實作基地,這裡涵括台灣現今三種典型的鄉村景觀╱生態課題:(一)公部門設計營造的觀光地區--「煤礦博物館園區」、(二)依山而建的聚落--「光復里」、(三)人可親近的自然地區--「金字碑古道」。分別以這三種不同的空間類型來探討鄉村該呈現什麼樣的景觀,也從在地的觀點提出對公部門的建議。
 
講師:陳信甫
工作站:猴硐光復里活動中心
 
 
四、打造低碳社區推廣教育園區
 
農村型生活價值的重現、乾淨能源、自給自足、社區工作與學習基地、抗爭轉變、家鄉守護
 
二十多年的反核歷史,貢寮人用雙手和雙腳證明了對鄉土的熱愛和堅持,但歲月終究是現實與殘酷的,當年頭綁布條手拿標語的反核前輩一一衰老凋零,而政黨輪替後核四的停工、復工,讓政治現實重重擊打了匍匐於地的鄉親。雖然電廠即將完工、運轉,鄉民盼望貢寮的發展不能因此停止。

今天,貢寮正處在一個發展的關鍵路口,現在鄉民依然秉持這樣的精神堅決監督核四工程,但是卻也必須共同為這片鄉土的未來思考更多出路。相對於有害人類與地球的核能,貢寮人即將展開一個新的計畫,開始實踐一種與環境共生的生活方式,打造貢寮成為台灣首座環保永續的「風之谷」,一個低碳社區推廣教育園區。
 
講師:林士堅、唐漢巖
工作站:貢寮一間屋民宿
 
 
五、中和四號公園的參與式改造計畫
 
都會公園的規劃與設計策略、多元使用者與課題分析、公園綠地與都市空間(都市計畫)
 
四號公園位於中和、永和兩市交界處,是雙和地區最大的公園綠地;公園內設有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已成為大台北都會地區重要的公共開放空間,使用者種類與人數眾多。此一公園實已非鄰里公園,而是一個區域性、複合性機能的大型綠地,其面臨有大、小不同尺度的各種課題。

在大尺度的課題方面,探討中和四號公園的議題,無可迴避檢討整個中、永和地區的都市計畫,2009年四號公園周邊居民為了保護公園大樹,自發性串聯成立「護樹聯盟」,並提出【廣場夠了!我們要樹!】的護樹行動,成功的改變了中和市公所預計將移植樹木並興建廣場的計畫;過程中發現左鄰右舍對於公園的配置、機能都有許多的期待與想像,於是將延續護樹行動的能量,與社區規劃師合作,讓四號公園的使用者能夠參與公園健檢,讓使用者來決定公園的未來,一起修正目前公園的缺失、實踐參與式規劃,提出一個更完整的規劃設計方案。

講師:劉柏宏
工作站: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四號公園內)


六、公寓大廈主體與外部的綠環境改造計畫


公寓大廈的環境課題發掘、公共空間營造、節能改造的方法

公寓大廈是台北縣重要且佔多數的社區型態,不同於過去傳統社區,在社區規劃上有其特殊的課題,節能減碳與生態的概念也開始在公廈間探討著,而能夠具體行動的作法有哪些?公共空間不足,怎麼解決?屋頂除了曬棉被還可以做什麼?而走出自己的大樓之後,公廈之間的公共空間如何串連共同營造?這些土地如何回應生態社區的課題?有沒有攜手合作的可能?

還有更多的課題正在發酵,透過工作坊試著將課題釐清,找出一個能夠實驗的可能性,也讓走在前面的朋友與我們分享難得的實踐經驗!
 
講師:連振佑、吳盈慧、江慧儀、呂秀雪
工作站:板橋壽德新村

3 意見:

匿名 提到...

你好
請問7月8月還有社區規劃師的基礎培訓課程嗎?

TIINA SU的異想世界 提到...

你好!請問是否還有社區規劃師的基礎培訓課程?是否能po文告知?謝謝!!

OURs 提到...

今年的課程已經結束,但部落格這裡可以取得相關資料,歡迎多利用喔!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