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位置:
林口鄉中正路西段西福宮周邊,面積約為200平方公尺。包含西林村及東林村,兩村人口合計約為一萬人。
社區規劃師:
陳信甫 林口社區大學
林口街道歷史:
林口鄉位於大臺北地區之西的紅土臺地上,海拔高250公尺,總面積54平方公里,南北向西濱公路由本鄉西部經過。林口台地原為原住民以小社零散分布,早期林口的重心是現今城市的周邊農村。林口人慣稱的舊街,正名為「中正路」,此區舊名「菁埔」,週邊道路的開通約在昭和六年(1931)年間,隨著新莊林口間的汽車往來, 山腳林口間(今泰林路至中正路部分)路段大抵完成後,便成為我們目前看到的舊街樣貌。然而因為林口新市鎮開發,林口舊街原為行政及商業中心的地位已不復從前。東福宮與西福宮是舊街區頭尾兩端的土地公廟,歷經改建後的舊街,除了街道尺度不變外,早期的街屋僅存三戶,原本街屋前後之間常有的狹小蜿蜒可做為通道的巷弄, 也因惜土如金的觀念改變下,一一封閉斷絕。然而街屋雖新,但若干老店仍然於街區經營數十年,兩年前社區大學亦曾製作「店史卅」,將老店奮鬥歷史與其特色製作成圖,受到店主及鄉民的歡迎。(此段為擷取文章,全文請拉到最下面下載成果集圖檔)
主題構想: 文化造街.綠化街角
一處老人家日常活動筋骨,聊天泡茶的社區角落;
它是小朋友社區中的遊戲空間。
它是遠距朋友、
顧客則希望能在買菜後有個歇腳處,
也希望能成為一處小型的文化藝術活動空間。
它是一處能在能在街區感受四季花草的變化,
與鳥類蝴蝶做朋友的地方。
設計內容:
1.機車停車的引導
在沿道路邊劃設機車停車格,將原本停放內部的機車外移。往市場的通道刻意使用不同顏色的鋪面,限縮運貨及通過之機車空間。
2.社區生活空間的營造
設置故事木平台做為平日樹下閱讀、談心的小角落。增植三株喬木,增加樹下空間,並設置各類型式的可坐邊緣。種植可運用日常保健的原生藥用植物,除景觀用途外提高其實用性。民宅壁面將於施工時由居民共同創作馬賽克壁畫,提高歸屬感。
3.西福宮周邊設施改善
整合洗手台、供盤櫃、掃具櫃,讓周邊設施的使用流暢而美觀。打除入口高花台改採直接種植地面之灌木,並設置入口標誌,提高西福宮的可辨視度。
4. 小型活動展演設施
增設兩盞照明,除日常使用外,亦可於活動時當成活動燈光。故事木平台於活動時成為小舞台使用。
六場參與活動不僅是活動討論的場面,更是本案項議題的決策場合
97/07/24 計畫說明會
工作團隊在基地上搭起燈光,準備了背景簡報向居民說明計畫緣由、預定改造地點及本案執行方式。
97/08/13 認識西福宮與剪黏匠師姚自來(講座)
許多人常常忽略西福宮的存在,事實上遠在日治時期西福宮就已鎮守在舊街的西端了。屋頂上的剪黏更是國寶級匠師姚自來先生的作品。
97/08/16 描繪社區空間願景(工作坊)
透過一個操作的過程,讓參與者表達自己的願望,繼而公開發表與他人分享。工作團隊則透過建議、分析,引導不同意見之間相互討論,逐步勾勒出社區空間的願景。
97/08/23 配置方案討論會
工作團隊依據社區空間願景提出整合性的設計草案。在實際的基地圖上做設計,運用草圖及大比例模型,並搭配投影機建議若干空間的處理。
97/10/01 在基地上方放樣
圖與模型還不夠貼近一般人的身體經驗?沒關係,修正了前次的草案,直接把設計1:1 放樣在基地上。我們也邀請了社大兒童戲劇班演出了空間改造行動劇。
97/10/15 細部設計討論會
以上參與過程與階段性成果整理成A0 版面,搭配10/18 日「2008 林口店仔街坊節」於西福宮舉辦「在地生根靜態成果展」。有關社區空間構想中說故事平台部分,更具體的邀請麗林國小故事媽媽們來「街角說故事」,期許未來這個空間改造完成後能有更豐富的社區的、文化的活動在此進行。
林口社區大學http://www.lcc.org.tw/
大屯社區工作室http://datun.blogspot.com/
成果集圖檔下載




0 意見:
張貼留言